刘禹锡是个很豪气的人,这里的“豪”并非说他是个一掷千金的贵公子,而是说他是一位永远直面挫折仰天长啸的豪侠斗士。他的“豪”,是性格与气质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
早年间,刘禹锡因革新失败被贬十年后终于回京,却不加收敛写诗讥讽权贵: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。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”
后来,有人借机大作文章,说他心怀怨恨,于是刚回京城的刘禹锡转瞬又被发配蛮荒,等到十四年后再回来,继续大笔一挥,满篇嘲弄:“百亩中庭半是苔,桃花净尽菜花开。种桃道士归何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。”
世事变迁,昔日权贵今日不知所踪,而他刘禹锡却在历经磋磨后从容归来,数十年间,尝尽苦涩,却从无示弱低头之时,如此气度,无愧“诗豪”之名。
而这样一位饱经风霜之人,定然对人情世故有许多的沉思与收获,因为经历过,方才能明悟,于是落笔成诗,满纸启迪。
《竹枝词九首·其七》
唐·刘禹锡
瞿塘嘈嘈十二滩,人言道路古来难。
长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
公元815年,刘禹锡奉召回京,因为作了那首“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”,被贬到更偏远的连州任职,四年后因丧母才得以离开。
公元821年,刘禹锡又来到夔州,当地流行一种叫“竹枝词”的民歌,虽然歌曲大多是方言俚语,听不习惯,但久居于此的刘禹锡早已被此地载歌载舞活泼热闹的民风所鼓舞,一时间诗兴大发,留下不少佳作,其中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更是人人传唱。
期间刘禹锡又想起从前屈原谪居时,因百姓所唱大多鄙俗粗陋,便为他们创作了《九歌》,于是便效仿屈原写下《竹枝词》九首,描写当地山水风俗与情感,以便善歌之人传播。
这首诗便是其中第七首,借山水险峻,说尽世态人心。
“瞿塘嘈嘈十二滩,人言道路古来难。”
瞿塘峡的水流过众多险滩,人们常说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很艰难。
此处“嘈嘈”形容水流迅猛湍急,而“十二滩”并非确数,意在强调瞿塘峡地势险要,危机重重。白居易就曾在夜行之时感慨瞿塘之险:“岸似双屏合,天如匹帛开。逆风惊浪起,拔稔暗船来。”
“长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”
相比于险象环生的江水,人心却更加凶险,纵使在平地也会掀起无边风浪,防不胜防。
其中“长恨”两字,饱含多年磋磨下的无限感慨。瞿塘峡之所以险,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,尚且可以留心防备,然而人世间的变化却是猝不及防,接踵而至,令人心有余悸、难以应对。
此时的刘禹锡,从年少轻狂踌躇满志到屡受诬陷多次放逐,已过数十年,这期间饱尝的人情冷暖、世态炎凉早已数不胜数。其中辛酸不言而喻。
然而纵使饱经沧桑,刘禹锡却从未被击倒,他的笔下是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”、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的豁达与豪迈。
值得一提的是,刘禹锡直至71岁方才去世,晚年回京后的生活更是闲适自在,而同期与他经历相似却凄伤哀婉的好友柳宗元则在47岁时便已憾然病逝。
可见,好的心态不仅是令生活明朗的关键,更是使身体康健的诀窍。
因为看透世事,所以看开得失,看淡荣辱,最终收获美好,惬意从容。